【Clinical Cancer Research】开发细胞外囊泡生物标志物作为区分良/恶性胶质瘤的无创诊断工具

首页    应用案例    OLINK在伴随诊断应用    【Clinical Cancer Research】开发细胞外囊泡生物标志物作为区分良/恶性胶质瘤的无创诊断工具

 

 

 

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中,脑胶质瘤最为常见原发性脑肿瘤,其诊断和治疗也最具挑战性的癌症形式之一。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划分:低级别胶质瘤(WHO I和II级),为预后良好的胶质瘤,高级别胶质瘤(WHO III和IV 级),这类肿瘤为恶性肿瘤,预后较差。这类肿瘤良恶性区分,诊断要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诊断,目前依赖于活检或肿瘤切除后获得的组织样本。然而,因为病理诊断手术后并发症(如神经损伤、出血、感染)的风险相当大,使得脑肿瘤是最难以进行活检诊断的肿瘤之一。从而导致肿瘤治疗延迟,并最终导致糟糕的患者结局。已有研究表明,早期发现与诊断脑胶质瘤是提高胶质瘤病人预后的核心环节。因此寻找脑胶质瘤早期诊断、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。

   

细胞外囊泡作为一种潜在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受到了广泛关注,因为它们代表了「细胞起源的缩影」。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者使用了尺寸排阻色谱法(SEC)、以及超灵敏的邻位延伸分析技术对脑肿瘤患者群体队列进行研究,寻找肿瘤来源的血浆外囊泡(plEV)蛋白生物标志物,用于良恶性胶质瘤的区分。通过对136例患者在基线(术前)和术后3周(术后),肿瘤治疗开始前采集纵向血浆样本。该队列包括疑似脑肿瘤病变患者(n=136),根据临床常规通过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,其中69例患者被诊断为恶性(WHO IV)GBM, 17例患者被诊断为低级别良性(WHO II)星形细胞瘤(以下简称LGG)。

 

 

通过使用SEC从所有患者中分离plEV,并使用基于PEA技术的超灵敏分析技术对蛋白质组进行检测。研究者同时分析检测了Olink Target 96 oncology II以及CVDIII两个panel183个蛋白,检测panel是根据已知参与胶质瘤生物学或潜在的外囊泡分类而选择的。使用线性回归并校正年龄(GBMLGG组之间没有性别差异),共有12plEV相关蛋白在GBMLGG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(P < 0.05),其中一半在98%以上的plEV样本中检出。在调整多次检测时,特别是syndecan-1 SDC1)在GBMLGG之间差异显著,而integrin beta chain-2 ITGB2)表现出强烈的趋势,但不显著。值得注意的是,SDC1ITGB2是单通道I型膜蛋白,这表明它们是潜在的EV表面生物标志物。

 

为了探讨plEV诊断的准确性,研究者进一步建立了ROC曲线。ROC分析显示,血浆EV-SDC1 plEV SDC1)可区分GBMLGG患者,其AUC值为0.81 95% CI: 0.69-0.93),敏感性为71% 95% CI: 44%-89%),特异性为91% 95% CI: 81%-97%)。血浆EV-ITGB2 plEV ITGB2)的AUC0.77 95% CI: 0.65-0.88)的敏感性为65% 95% CI: 38%-86%),特异性为71% 95% CI: 58%-81%)。

 

 

 

研究者进一步通过定量免疫ELISA分析来验证来自PEA检测的神经胶质瘤队列中的plEV SDC1数据。基于ELISA方法的plEV SDC1定量检测可以区分GBM和LGG患者,但是 ELISA的灵敏度低于PEA。为了进一步探索plEV SDC1的来源是否是GMB细胞,研究者匹配来自plEV SDC1低、中、高的患者的肿瘤,SDC1在配对plEV中的表达与肿瘤样本密切相关。研究者观察到plEV SDC1低水平患者几乎没有染色,而plEV SDC1中高水平患者的肿瘤信号有限且强烈。为了进一步研究plEV SDC1水平与肿瘤状态之间的相关性,在开始肿瘤治疗前的术前和术后21天对GBM患者的plEVSDC1进行了评估(n=15)。总体而言,结果显示术后plEV SDC1显著下降。该研究支持了循环血浆外囊泡plEVs作为胶质瘤非侵入性诊断和监测工具的可能性,该应用有望进一步改善癌症患者早期诊断。

 

2022年1月13日 13:45
浏览量:0